“线上”与“线下”不该是单选题?| 豆包AI
作者/ IT时报 潘少颖
编辑/ 王昕 孙妍
最近,我去某银行办理业务,大堂里人并不多,只有一个现金业务柜台前有位用户正在办理业务。取号时,大堂经理好心“提醒”我,“前面这位用户的业务比较复杂,可能需要多等一会”,我不以为然,觉得等个15分钟、20分钟了不得了。结果,等了半小时左右,前面这个用户的业务还没有办完,我渐渐耐不住性子,感觉“被顶在杠头上”,到底是继续等下去,还是干脆不等了?
环顾这个网点,现金柜台只有一个,其他柜台都贴着标识,大多数负责办理对公业务、理财业务等。这家网点的负责人无奈地告诉我,网点设计之初就只安排了一个现金柜台,其他柜台虽然空着,但都无法办理我的业务。
为了照顾我的情绪,这位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负责人多次查看前序办理进度,我也相信柜员并没有“磨洋工”,不是工作人员不努力,而是单靠一个窗口扛下所有现金业务,再努力也赶不上。最终,我等了近1个小时,而真正办理业务的时间才5分钟。
展开剩余71%我知道,银行网点的职员每个人分工不同,不是空着就能顶上,要有业务办理的相关权限;我也知道,如今手机银行、网上银行已经能搞定大部分个人金融服务,线下办理业务的需求正在持续减少,多设窗口确实会增加网点的运营成本,但这些考量的前提都不应牺牲用户体验。
图源:unsplash
这些年,银行的“线上化”步子迈得很稳。转账汇款、话费充值、理财申购、信用卡账单查询与还款……在App上几分钟就能完成,确实让我们摆脱了过去“跑银行、排长队”的麻烦,线上办理已成习惯。
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》数据显示,2024年,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达2626.80万亿元,银行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早已超过93%,不少银行网点的电子银行交易量占比更是突破95%。
但线下窗口服务的承载力,并没有跟上客户的实际需求。那些必须线下办理的现金业务,从来没因为线上化而消失,线上系统“接不住”的业务,必须回到柜台办理。线下网点从来不是“过时的存在”,而是金融服务里不可或缺的“刚需环节”。
我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看到过不少对银行窗口排队时长的吐槽,有的和我遇到的情况如出一辙,只有一个现金柜台;有的网点虽然有两三个现金柜台,但只开一个,依然消耗着客户的耐心。因此,有人说“理解线上化,但线下刚需也该被看见”。
当线上业务分流了大部分简单需求后,银行对线下服务的重视程度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。就像那天我去的网点,只有一个现金窗口,这背后或许藏着银行对线下服务的“资源倾斜不足”。银行把人力、技术资源优先投入到线上业务研发中,线下网点缩减窗口、减少工作人员成了“降本增效”的常态选择。
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信息,2024年国内商业银行累计共有2483家线下网点获准退出,新设立机构1979家,全年净退出504家。媒体调研也发现,有的网点缩减柜台,一旦遇到复杂业务,后面的客户只能干等。
其实线上与线下从来不是“非此即彼”的关系,而是服务的“两条腿”,只有两条腿都走得稳,才能让客户真正满意。
就像日本三菱UFJ银行,他们在推广线上业务的同时,会根据网点周边客户结构调整服务:在老年人口多的社区网点,保留2~3个现金窗口,还配备会方言的工作人员;在商务区网点,增设“对公业务快速通道”,专门处理企业复杂业务。
国内也有银行开始尝试“弹性窗口”机制,通过大数据预判业务高峰期,比如每月养老金发放日、发薪日,提前增开临时窗口,减少客户等待时间。这些做法证明,只要银行愿意在“线下刚需”上多花心思,就能平衡好线上便利与线下服务的关系。
线上业务的发展是为了让服务更高效,线下网点的存在是为了让服务更周全,不仅是线上服务的“补充”,更是承载着金融服务“温度”与“深度”的关键场景。对银行来说,重视线下服务不是“倒退”,而是对金融服务本质的回归,不应线上业务成为“重头”,就忽视了线下服务。
当线上与线下真正协同起来股票按月论坛配资,才能让每一位客户都能在需要的时候,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方式——这才是服务该有的样子。
发布于:上海市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